二十四节气网

今年的三伏天有40天!

2020/07/11

“三伏天”,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初伏、中伏和末伏也分别被称为头伏、二伏和三伏),通常这是全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一段日子。

所谓“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而藏伏地下。《说文解字》中对字形的解释说:“伏,司也。从人从犬。”清代段玉裁对此注解:“司今之伺字。凡有所司者必专守之。伏伺即服事也。引伸之为俯伏。又引伸之为隐伏。”

每年的“三伏天”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下旬,大致位于二十四节气的小暑和处暑节气之间。 

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依次相配,从“甲子”起,到“癸亥”止,形成60对干支组合,循环记录日期。每逢天干中有庚字的日子就叫庚日。 

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即天干是庚)算起为初伏,从第4个庚日算起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算起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由此可见,庚日出现的早晚会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三伏天”是30天,而有些年份“三伏天”为40天的情况。因而“入伏”和“出伏”的日期,对于公历来说时间点并不固定。 

今年(2020年)的夏至,是公历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干支是乙未。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26日,庚子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6日,庚戌日;到7月16日是庚申日,即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所以从这一天算起进入初伏;到7月26日是庚午日,即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从这一天算起进入中伏;8月5日为庚辰日;而立秋节气在8月7日,所以再向后数一个庚日是8月15日庚寅日,从这一天算起才进入末伏,此前的20天为中伏。再往后数,8月25日为庚子日(农历七夕节),开始算为“出伏”。  

综上可见,2020年的“三伏天”具体时间段为: 

2020年7月16日至2020年7月25日,为初伏(10天);

2020年7月26日至2020年8月14日,为中伏(20天);

2020年8月15日至2020年8月24日,为末伏(10天)。  

三伏天的英文翻译为“Dog days”。起源于古罗马人认为,公历每年的7月、8月份天气酷热,是由于太阳加上天狼星(the Dog Star)造成的,后来就一直沿用了此说法。所以有网友把这个翻译直译为“热成狗了”,倒也显得贴切。

谚语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三伏天期间,公众要注意防暑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