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solarterm_cn
电子邮箱zeyuantech#126.com(#号替换为@)
(本站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致邮件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5-2024 二十四节气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2435号 豫ICP备11002312号-4
编者按:
日前,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再次引起人们对这一古老民间历法的关注。“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突出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名称为最重要的节气,自古以来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那么,中国哪些古书中记载了“二十四节气”呢?
夏历先书《夏小正》
目前我们能够找到的最早记录星象物候变化与一年中四季与月份关系的书是《夏小正》。《夏小正》全文400 余字,它以全年十二个月为序,记载了每月的天象、物侯、民事、农事、气象等方面的内容。古文《夏小正》用字简练,记载文字大多是二字或三字一句,再加上时间的推移今人读起来觉得有些难度。但文字记载的星象位置经有关专家研究证明是从夏代到商代都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在许多后来的著作中可以印证。夏小正一书证明,我国古人对于星辰、北斗的变化规律研究已达到了当时的一个高度。《夏小正》书中依据天空星象的位置,相对配合记载了物候变化,“雁北乡,獭祭鱼,鹰则为鸠,有鸣仓庚,鹰始挚,寒蝉鸣,陨麋角”等与现代所见七十二物候中的多处内容相同。
《夏小正》所记载的内容和所观察的范围是后来形成的二十四节气的基础,是古人在气象物侯方面取得的里程碑式的成就。
《逸周书》章节论述节气
《逸周书》旧序中说“所言文王与纣之事,故谓之《周书》”。说周代的事,那就是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书中卷六第五十一章周月解和五十二章时训解,五十三章月令解,是对当时气象节气历法的一个全面记录。其中,周月解文字不多,但叙述明确,“月周天进一次而与日合宿,日行月一次而周天,历舍于十有二辰,终则复始……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中气以著时应、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冬三月中气:小雪、冬至、大寒;闰无中气。斗指两辰之间,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夏数得天,百王所同,其在商汤,用师于夏,除民之灾,顺天革命,改正朔,变服殊号一文一质,示不相沿,以建丑之月为正,易民之视,若天时大变亦一代之事,亦越我周王致伐于商,改正异械以垂三统,至于敬授民时,巡狩祭享,犹自夏焉,是谓《周月》以纪于政。”这一章中所记载的中气,春三月只有春分是后来划定的中气。惊蛰和清明应为节气。春三月中气与现代使用情况有所不同,惊蛰、春分、清明三个节气相连共45天,与每月一中气也不相符,这是最早的三统历成书后,被写《三统历谱》的人将春季节气颠倒的原因。
《逸周书》已明确了中气在每个月中的使用顺序,并有了中气的名称。时训解第五十二中已完全记录了二十四个节气以及七十二个物候的名称,重要的是书中将节气与物候现象与时事、政治、民生有了紧密的联系。如“惊蛰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獭不祭鱼,国多盗贼,鸿雁不来,远人不服,草木不萌动,果蔬不熟。”“大雪之日,鵙鸟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将帅不和,荔挺不生,卿士专权。”在这里每个节气中物候的自然现象被人们赋予了另外的意义,其中有合理的观察,也有迷信的不科学联系,如“草木不萌动,果蔬不熟”就比较合理,到了惊蛰之日,地气上升,温度应该升高,草木应该开始初生了,如果此时草木还不生长,按现代说就是气温偏低,或遇春寒,季节推后了,那么,后边生长的日子就会被挤占了,生长时日不够了,植物的果实自然就不会成熟,至于一些和国家政治事物治国之策相联系的事情,我们现代人很难理解当时人的观察范围、角度,或总结方法。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缺少更多的知识,所以有唯心或附会的东西是可以理解的。这么重要的一本书经过许多人的编写、审看,最后成书并指导人们的治国、生产、生活行为,在当时一定是合时宜的。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逸周书》对于节气和物候的认识和记录已经成熟,已完全具备了形成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的条件。但在“周月解、时训解、月令解中都没有提到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的数量名称,只是对“中气以著时应”作了记载,可以清楚地看出,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的名词总结出现是在《逸周书》之后。也可以看出,我国节气文化的演变和漫长推进轨迹。
《淮南子》记全节气
在我国汉代,淮南王刘安召集了大批的文人墨客创作了一部大书《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距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本书中,第一次出现了与现在使用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完全相同的记录。
在《淮南子》天文训一章中写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生幽,圆者主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水曰内景。吐气者施,含气者化,是故阳施阴化。天之偏气,怒者为风,地之含气,和者为雨。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乱而为雾,阳气胜则散彻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这里从道家对天地的相互关系论述了风雨,雷雾,霜雪形成的原因。根据这些要素来观察一年中各个季节中自然物体变化“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将其雨,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行十二时之气,以至于仲春二月之夕,乃收其藏而闭其寒。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鸟草木。孟夏之月,以熟谷禾,雄鸠长鸣,为帝侯岁,是故天不发其阴,则万物不生,地不发其阳,则万物不成。天圆地方,道在中央,日为德,月为刑,月归而万物死,日至而万物生,远山则山气藏,远水则水虫蛰,远木则木叶槁,日五日不见,失其位也,圣人不与也。”此段把天地万物与季节以及耕作规律作了论述,在当时应该算是很科学的了。在《天文训》一章中,还出现了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图和十二律相生相应同心一统图。
《淮南子·天文训》主要论述天地日月风雨雷电以及生成节气所依据的一些必然参考条件。而《淮南子·时则训》则主要依据天上北斗的指向方位,二十八星宿在天空中的具体位置来确定一年四季,并记述了每个月的物候特征,以及帝王在施政时的具体做法。书中所论的以五行、五音、五方、五味、十二律、十天干等内容与《礼记·月令》、《周书·时训解》、《吕氏春秋》所论内容大体相同,可以看作是对《淮南子》成书之前所有关于记录、研究节气、节令、物候、书籍的一个归纳和总结,也是节气物候文化完全成熟,并被广泛使用的一个里程碑。《淮南子》对节气物候文化的详细论述推广,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功传后代。
《史记》与律历节令
司马迁所著《史记》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就其历史文学价值前世无比。在全书一百三十篇中可以看到我国关于气象历法发展阶段的内容,读来让人理通气顺,“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帝颛顼高阳者……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高辛生而神灵……历日月而迎送之”到了尧王为帝时,“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史记·律书》详细地论述了十二个月中农耕生产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七正”二十八舍。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熟万物也,舍者,日月所舍。”这里所说的舍就是天上二十八颗星星的位置,七颗代表一方,组成天象中的四象,即东、西、南、北,这是古代辨别四时的重要参照物。篇末司马迁说道“故旋玑玉衡以齐七政,即天地二十八宿、十母、十二子,钟律调自上古,建律运历造日度,可据而度也,合符节,通道德,即从斯之谓也。”《史记·历书》是专门论述时历的章节,“昔自在古,历建正作于孟春。”司马迁评述到“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衹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天下有道,则不失纪序,无道,则正朔不行于诸侯。”
《史记·天官书》一节,是专门描述天象内容的,本篇将天体中各星的具体方位以及组合中与地上万物时节的关系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描述,其中有许多地方与节气物候的联系十分密切。“是正四时:仲春春分,夕出郊奎、娄、胃、东王舍,为齐:仲夏夏至,夕出郊东井,舆鬼、柳东七舍,为楚:仲秋秋分,夕出郊角、亢、氏、房东四舍,为汉:仲冬冬至,晨出郊东方与尾、箕、斗、牵牛俱西,为中国其出入常以辰、戍、丑、未。”“冬至短极、县土炭、炭动、鹿角解、兰根出、泉水跃、略以知日至,要决晷景,岁星所在,五谷逢昌,其对为冲,岁乃有殃”。史记写到这里,司马迁作了一个小结“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常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内冠带、外夷狄分中国为十有二州、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城。三光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
总而言之,中国古老的历法,和中国古老的易经,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等说法,乃至修炼是浑然一体的。古人讲顺天如命。因此而认为人体和天地息息相通,古人看到了天气的风调雨顺,也就明白了人需要心平气和、凡事适度,并且古人根据天道制定了二十四节气,以顺天地之变与天地和德。与推算日期、农事安排、饮食、养身、历法、民俗、衣着、人体经络等衍生。
(本文来源:《华北国土资源》2016年第5期,原题为“世界文明奇迹中华廿四节气”。)